多少家庭多少淚

文:澎湖惠民醫院家醫科 蘇發祿醫師

澎湖我來了,居家醫療我來了!

我正要在惠民醫院積極投入護理之家、居家療護(醫療及護理)、長期照顧社區關懷據點等三項業務。它們各具特色與重要性,分別代表目前台灣老人安養的三種方式:機構式照顧、居家式照顧、社區式照顧。惠民醫院若要發揮更大的能量,必須三方面平衡發展。

那天早上9點,首次跟陳仁勇醫師和艾玫居家護理師去家訪;聽說要跑七戶,於是就「全副武裝、全力備戰」:擦上防曬乳液、戴起墨鏡、遮陽帽、穿上吸汗衫、布鞋,我來了!

看見各式樣家庭生命故事持續上演…

首度家訪,就認識相當特殊的病人和家屬,只是巧合嗎?還是這裡普遍如此?以下就是印象最深刻的三家。

第一家的房子是全部家訪中最上乘的,但自進大門就發現「家屬」態度有些不尋常:一位壯男坐在客廳沙發上逕自滑手機,幾乎沒有抬頭看我們一眼,更別說起身迎接了。我們就走入老人的房間,護理師說他是先天性身心障礙者:智障、聽障、四肢攣縮、長期臥床。我聽了好奇地問:「他是怎樣活過來的」?她答說他沒有家屬,數十年來都是靠一位鄰居婦人照料,婦人過世後就由兒子、也就是客廳壯漢接手。我聽了馬上就「諒解」剛剛他沒有起立迎接我們的無禮,但也納悶:「是什麼因素能讓兩代人去服侍這尊內外皆殘的『老菩薩』」?

第二家更耐人尋味,連家屬都神隱了!我進去狹長簡陋的客廳後,見到頭髮尚濃黑、但四肢已攣縮的中年男性躺臥床上。護理師說他不到五十歲,但已中風四次,現由太太照料,小孩剛開始工作。我問:「以前一定有喝酒吧」?她無奈的點點頭;果然被我不幸猜對了。當我在一旁看他們診療時,感覺有東西在磨蹭足部,低頭一看是毛茸茸的貓咪沒錯,但等一等,牠的一對耳朵怎麼這麼長?原來是兔兔啦!在一邊的架上「搜尋線索」時,發現兩張病人正常時的生活照,一張是帥氣的個人全身照;另一張是跟站立在前只到腰身的小孩合照。所以他也曾有過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.......(嘆!)

第三家同樣撩起我的好奇心。三十幾歲也是四肢攣縮的男病人躺在一樓的氣墊床上,從環境就看得出來照護者有在用心,她就是那位態度安祥、對答坦誠的母親。她大方的向我陳述他是核黃疸(新生兒膽紅素腦病變)的受害者,辛苦的扶養長大後,唯一的安慰就是:「他的智能其實還不錯,目前每晚都在用他僵直的下肢去點擊電腦螢幕,以便用網路訊息跟他的粉絲聯繫」。我注意到媽媽在講這段時,兩眼露出欣慰笑意,語氣也放鬆許多!我上前端詳他那因後頸僵直而上仰的頭,竟發現一對炯炯有神的眼光在盯著我看;就對他說「○先生,媽媽剛才說你很棒,電腦很厲害,你要加油喔」!這時聽到陳醫師補了一句:「我上週寫一封e-mail給你,怎麼還沒回呢」?

以病人為中心之全人照護的居家醫療服務

當我一面寫上述故事時,一面在想,本文取名「多少家庭多少淚」(靈感來自老歌)是否適合?現場既沒看到淚水,又沒感覺到悲情。但深入想想後還是用了這名稱,因為,我所看到的只是「家庭的外表」,這是他們人生的一個短暫的面相而已,還有更深遂、更複雜、他人看不到的"家庭內在",這裡可能就有排山倒海的悲戚、哀傷與眼淚了......。

三個案讓我看到不同的臨床病史、照顧需求、家庭背景及家庭生命故事;居家醫療也應朝著以「病人為中心」及「全人照護」的思維模式。